Werlitsch
喜歡奧地利自然派的朋友對於Werlitsch一定不陌生,往往只見酒瓶照片難得喝到這款酒,成名許久的Werlitsch酒莊地處奧地利最南端、鄰接斯洛維尼亞的Südsteiermark次產區,土壤組成多元,以富含石灰質與矽石的泥灰土、帶碎礫黏土與粉土為主(當地人稱之為Opok);而受地形及不同氣流的影響產生許多不同的微氣候帶。該區域年雨量高達1100mm,天氣潮濕多變,在此栽種葡萄異常艱辛;且全區皆為地勢陡峭、連綿起伏的丘陵,牽引機或農耕機器根本無法駛入,葡萄種植的工作都必須完全仰賴人力才能完成。
19世紀初期Werlitsch莊園為該區域─舊稱Langeeg的一部份,當時即以生產優質葡萄聞名!最初由現任主人Ewald Tscheppe的祖父母取得Werlitsch的土地所有權,將其開墾為複合式農場,更名為Tscheppe,因該區域生活貧困,初期Tscheppe農場不單只栽種葡萄,也種了其他蔬果與豢養牲口以獲取生活所需。Ewald的父親接手後因不喜豢養牲口,轉型為專注於種植葡萄與釀酒,在化肥普及的60年代,為了增加產量也開始使用化肥,然而在使用化肥六年之後,倏地發現必須使用更多的化肥才能達到先前的效果─即土地對化肥產生了依賴性,他非常厭惡這樣的情況,於是在70年初決定摒棄化肥,重新對土壤維護努力下工夫,藉自然的力量恢復地力以達成產量與品質的提升;你必須觀察並順應自然去發展一套永續且重複可行的系統以取得成果,不該偷懶取巧地去依賴那些化學藥劑。Ewald回憶起父親常對他說的一句話。從70年代末Tscheppe的葡萄園就又重新回到最初完全不使用化肥、除蟲劑、除草劑與抗真菌劑的自然狀態!但不幸的是,1985年奧地利葡萄酒抗凍劑醜聞驚爆於世,全球市場對奧地利葡萄酒的需求瞬間一落千丈,Ewald的父親對此感到灰心,於是決定不再自己釀酒,而是將葡萄銷售給其他酒莊;因以有機農法栽種葡萄的產量不夠穩定,為求穩定並提高葡萄的產量以維生計,Ewald的父親又重新使用抗真菌劑等農化藥劑以應付潮濕多變的天氣所帶來的黴害問題。
時間來到90年代Ewald與兄長Andreas先後從釀酒學校畢業後即決定重新開始釀酒,一開始是以安全的方式─使用化肥及藥劑的慣行農法來栽種葡萄,並釀製當地傳統上迎合大眾、簡單易飲、平價易銷售的酒款;直至90年末Ewald透過姊夫Sepp Muster接觸到自然動力農法的概念並開始試行,幾經徬徨、懷疑和掙扎,在2001年同妻子Brigitte遊歷歐洲數國與澳洲學習自然動力農法的基礎後,Ewald決定採用自然動力法,2004年26歲時從父親手中接下酒莊,回復舊稱Werlitsch,同年父親驟逝與收成大損(產量比往年銳減50%),Ewald仍無所畏懼,貫徹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